除了南麻战役粟裕还走过哪些麦城,有个对手很意外
说到粟裕和华东野战军的败仗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南麻战役。不过,很少有人知道,在南麻战役之前,他们其实还栽过两次跟头。这两次失利虽然不为人熟知,但对手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。那么,这位让粟裕吃过亏的对手究竟是谁呢?
咱们今天就来聊聊,在解放战争时期,哪位国军指挥官给华东野战军带来了最棘手的挑战。
【两淮保卫战,此人出奇兵夺取两淮】
1946年7月,粟裕将军带着华中野战军接连打了七场胜仗,每一仗都赢得干脆利落。那时候,部队的士气特别高昂,大家都充满了斗志。
就在苏中地区连战连捷的同时,南京的蒋介石也没闲着。他派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,由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,开始大规模进攻两淮一带。
七月间,苏鄂皖战事日益紧张。那时,这片区域除了华野的第六旅第十六团和部分地方武装外,大部分主力部队都已调往外线,投入支援作战。
到了9月份,国民党军队对淮阴发起了正面进攻。与此同时,隶属于74师的桂系第七军也在泗阳一带展开了侧翼攻势。
与此同时,张灵甫的部队得到了李良荣整编28师129旅的增援,作为后备力量。这样一来,张灵甫指挥的部队总人数接近4万。
9月11日这天,华野指挥部准确摸清了敌军的主攻路线和作战意图。他们迅速做出反应,马上调集部队前往两淮地区增援。与此同时,华野还特意下达了一道死命令:无论如何都要把来犯的敌军全部包围,在淮阴城外彻底消灭!
但当时华野的主力部队正在和国民党的另一支兵团交战,离淮阴城有260多公里远,短时间内根本赶不过来支援对付整编74师的战斗。
当时,陈毅带领的山东野战军大部队驻扎在沭阳以南,淮阴城下只有华野第九纵队和整编74师的先头部队短暂交锋。面对战局变化,我军迅速调整了防御策略: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布置了三道防御工事,作为正面阻击阵地。如果74师企图从正面强攻淮阴城,必将遭受惨重损失。
12号一大早,74师、28师的192旅,还有桂军第七军联手出击,对淮阴城发起了多轮猛攻。
经过多次猛攻,第七军成功撕开了九纵的第一层防御,随后与74师汇合,联手发起攻势,终于在下午时分攻破了对方的第二道防线。
形势十万火急,华野和山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都来不及支援,他别无选择,只得命令附近的2纵迅速向淮阴方向集结。
第七军在推进过程中,把后方的桥梁和道路都给毁坏了,这导致二纵部队快速行进的计划泡汤,没能按时到达目的地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身在苏中的粟裕察觉到了局势有变,赶紧命令第十三旅和第五旅连夜北上支援。与此同时,他亲自带着第一师和第六师火速向淮阴赶去。
当时他们离淮阴挺远的,又碰上糟糕的天气,地上全是烂泥,路特别难走。想走水路吧,船又不够用,没法把士兵运过去。这样一来,他们想支援淮阴的事儿就卡住了,一时半会儿也没啥好办法。
9月14日,华东野战军作出决策,由驻守在淮阴的华野政委谭震林全权负责指挥工作。
凭借强大的武器装备,74师利用山炮和迫击炮持续发动攻击,在当天晚上成功拿下了杨庄和淮阴周边的码头。他们拥有先进的美式装备,火力优势明显,这为他们的进攻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敌人步步逼近,形势十分危急。谭震林亲自上阵,连续组织了几波反攻。不过对方74师装备精良,不仅有75毫米山炮营支援,还有战机进行空中轰炸。在敌军的轮番冲击下,淮阴守军的第一道防线最终被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华野二纵迅速发起强力反攻,把74师的一个团又打回了运河边。这样一来,74师的首轮猛攻被成功遏制,战士们紧绷的神经总算能稍微放松一下了。
然而,谁也没料到,就在那天夜里,74师展现出的机敏和诡诈,完全颠覆了所有人的预判。
那天夜里,他们抓了一些敌军士兵,还在运河边捡到了解放军的军服。随后,他们让74师的两个连换上这些衣服,假扮成华东野战军,大摇大摆地走到淮阴城门口。守城的士兵被他们蒙骗,轻易交出了通行口令。
这两支精锐连队隶属于74师58旅卢醒指挥,他们早在正午时分就悄悄策划了这次突袭行动。行动中,他们选择从皮定均旅与8师防线的衔接处突破,这是当时防御最严密的区域。
谁都没想到,事情会从这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转机。
通常人们都会认为,华野军队在这个区域的防守最为严密,敌人不太可能从这里发起进攻。然而,74师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这个看似最不可能的地点作为突破口。他们依靠集中的突击小队,迅速展开了猛烈的攻击。
这支队伍是精心挑选的王牌连队,战士们人手一支汤姆逊冲锋枪,装备了喷火器和充足的60毫米迫击炮弹。他们巧施计谋,伪装成友军,顺利获得了守城部队的信任,成功混入了淮阴城中。
这两个连队迅速在淮阴城里布下防御阵势,凭借精良的美式武器,顺利拿下了城南的大门。
在74师的指挥部里,张灵甫一接到情报,马上调动了两个完整的旅,迅速向淮阴城门方向推进。这样一来,淮阴的守军就陷入了前后受敌的困境。
为了防止遭到74师前后包抄,淮阴守军被迫放弃城池,主动撤离了驻地。
经过与华野的初次交锋,74师成功攻占了淮阴。
夺取淮阴后,廉租房紧接着调派李良荣麾下28师的192旅,协同其侧翼部队对淮安展开攻势。经过两天的激战,他们成功拿下了淮安城。
在首次与华东野战军交锋的两淮战役中,74师未能守住阵地,最终导致两淮地区被敌军攻占。
谭震林一看74师的作战套路,气得直拍桌子,说这帮家伙简直比鬼子还鬼,狡猾得跟狐狸似的,真是难对付得很!
【一战涟水,粟裕和张灵甫首次硬碰硬,74师吃了败仗】
尽管两淮地区被敌人占领,但粟裕将军在苏中连续打赢七场硬仗,重创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,这一系列胜利有效缓解了两淮失守带来的不利局面。
尽管这样,74师的炮火强度仍然超过了华野的主要部队。只要74师还在,它就一直是华野最难对付的对手。
粟裕的忧虑很快得到了验证。10月19日,74师从三个方向同时向涟水城发起强攻,这标志着涟水保卫战的序幕正式拉开。
那时候74师的安排挺奇怪的。他们把陈传钧的51旅放在北马厂那边,陈嘘云的57旅则被派到了西边。至于卢醒的58旅,从淮阴和淮安城里调出来,沿着涟水两边开始包围。
与此同时,山东野战军正被王耀武指挥的第二绥靖区五个军的兵力牵制,抽不出身来增援涟水。这样一来,保卫涟水的任务就全落在了华东野战军的肩上。
当时粟裕将军亲自驻守涟水城。经过之前的两淮之战,我军已经领教过74师的强大火力,因此这次华东野战军必须改变作战策略。
粟裕在军事讨论中反复指出,与74师直接交锋绝非明智之举,若以火力相抗衡,对方必将占上风,这对我方坚持长期作战极为不利。
那个年代,国民党74师有3万多兵力,装备了2900多支汤姆逊冲锋枪,差不多每10个士兵就能分到1支。相比之下,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的美式装备部队交手机会不多,缴获的美式武器少得可怜。华野的主力部队有两三万人,但全军的冲锋枪加起来还不到300支。
由于武器装备的悬殊,华东野战军无法与国民党精锐部队第74师展开正面交锋。
粟裕将军做出部署:让第五师和第五旅正面驻守第一道防线,同时调遣九纵和王必成率领的第六师在黄河北岸设防,另外安排皮定钧的第十三旅在东侧待命,作为后备力量。
紧接着,两军在涟水城外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厮杀。74师的五十一旅连续十多次向华野十四团的防线发起猛攻,双方甚至短兵相接,展开了肉搏。华野的一个营原本有400多名战士,经过这场恶战,只剩下不到50人还能继续战斗,场面异常残酷。
紧接着,张灵甫调派了57旅的170团投入战场。他一声令下,团里经验丰富的老兵们迅速集结,分成十几人一组的突击队。每支小队都装备了汤姆逊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,各班还配有一个60毫米迫击炮小组。这些战士自封为敢死队,向涟水南门阵地发起了猛攻。
就在此时,华野14团的另一个营也被派上了战场,但没过多久,这个营也几乎全军覆没。与此同时,74师170团的突击队抓住这个空档,接连突破了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。
74师170团的一个连队凭借强大的近战火力,一路猛攻,竟然直接打进了涟水城。
借助汤姆逊冲锋枪、喷火器和60毫米迫击炮的火力掩护,他们一路畅通无阻。面对这种情况,华东野战军迅速调集精锐力量,对突入城内的敌军展开猛烈反攻。
王必成率领的第六师和谢祥军指挥的第十纵队迅速抵达,立即加固了涟水城门的防守工事。紧接着,他们深入城内,彻底歼灭了驻守在那里的74师57旅第170团。
紧接着,华东野战军继续展开反攻,对黄河北岸的五十七旅剩余两个连发动了强力进攻,迅速击溃了这两个连。随后,部队乘胜追击,一举消灭了卢醒58旅172团的一个连,以及李良荣28师192旅的部分兵力。
就在张灵甫的74师节节胜利之际,没想到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和王必成率领的6师突然杀了个回马枪,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导致74师接连吃了败仗。
10月30日夜里,华东野战军经过一夜的激战,成功夺取了多处重要据点。到了第二天清晨,他们又干净利落地歼灭了敌192旅的一个连队。
李良荣率领的28师192旅在华东野战军的猛烈攻势下全线崩溃,残部正向淮安方向仓皇撤退。与此同时,整编74师的侧翼阵地也遭到华东野战军的重重包围,形势岌岌可危。
眼看形势不利,张灵甫担心被华野部队包围,便迅速下令部队向东面的马场撤退。粟裕见74师已经溃败,随即下令部队原地休整,并开始清理战场。
第一次涟水战役最终以张灵甫率领的74师惨败收场,战斗就此落下帷幕。
这次战役是粟裕与张灵甫的首次正面交锋。张灵甫仗着74师装备精良,信心满满,但遇上粟裕后,他才真正领教了解放军机动灵活的作战风格,给了他当头一棒。
这场战役给国民党军队带来了重创,多个主力部队都损失惨重。其中,74师、桂系第七军以及李良荣指挥的整编28师192旅都遭受了重大打击。据统计,国民党军队在这场战斗中总计损失了超过7000名士兵,而74师一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就达到了4000人以上。
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,伤亡人数超过6000。更为悲痛的是,第十纵队司令谢祥军在涟水南门亲自指挥与74师170团的激战时,不幸被敌军狙击手击中,壮烈殉职。
在华东野战军三年解放战争的历程中,这位将领的阵亡堪称最为重大的损失,其军衔之高,无人能及。
【二战涟水74师狡猾战术让华野虎将王必成吃了大亏】
张灵甫在首次进攻涟水失利后并未撤退,而是选择在附近潜伏,等待时机再次发起对涟水的攻势。
那时,蒋介石给张灵甫下了死命令,一定要攻下涟水,还狂妄地放话,要把华东野战军逼到山东和黄河边上喂鱼。于是到了12月,张灵甫带着整编74师的三个旅,加上李良荣的28师192团和桂系第七军的一部分,总共五个旅的兵力,又一次向涟水城发起了猛攻。
粟裕将军接到调令后离开了涟水,接替他指挥的是华东野战军政委谭震林。面对74师的攻势,谭震林迅速作出安排,调遣王必成率领的第6师和淮南六旅,同时集结了23个团的兵力,准备迎战。
吸取了之前的失败经验,74师这次玩起了声东击西的把戏。他们派出一个营在涟水正面大张旗鼓地进攻,成功迷惑了华东野战军,让对方以为这是他们的主攻点。实际上,狡猾的张灵甫早已把51旅和58旅这两支主力部队悄悄部署在涟水侧翼,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推进。
这一战术巧妙地转移了对手注意力,华东野战军一时无法确定他们的主要进攻目标,于是把大量精锐部队调往正面防线,准备拦截敌军的攻势。
12月14日中午,51旅和58旅联合第7军,从侧翼快速包抄,直扑涟水西侧。
谭震林此时才意识到74师耍了个心眼,他马上调动第六师和淮南六旅赶往涟水西边,准备在城外挡住张灵甫的攻城部队。
王必成率领的第6师和淮南六旅在阻击战中遭遇了强敌。对方不仅装备精良,还配备了重型武器和75毫米口径的山炮,火力十分凶猛。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难,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紧接着,74师把全师的重型火炮都集中起来,对涟水城展开了连续不断的猛烈轰炸。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,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。
他们以连队和营为单位,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集体进攻,在废黄河防线一带与华东野战军第六师展开了激烈交火,双方多次短兵相接,展开了血腥的肉搏战。
眼下,74师的先头部队离涟水城仅剩不到两公里了。尽管王必成率领的六师和淮南第六旅试图阻挡,但都没能有效拦住敌人的推进。
涟水城外的战况异常惨烈,74师172团的一个营已经逼近城墙。此时,王必成率领的第六师损失惨重,阵亡和受伤的士兵超过6000人,部队编制已经支离破碎。由于人员严重不足,第六师被迫撤出战场。
这场战役中,74师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战绩,仅用一天时间就击溃了解放军一个整编团。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,这种速战速决的战例再也没有重演过。
经过一番激战,74师成功拿下了涟水城的控制权。
战事告一段落,六师政委江渭清接到了陈毅的指示。根据上级决定,王必成被暂时停职接受调查,江渭清奉命接管六师的日常管理工作。
粟裕大将并不认为涟水失守全是王必成第六纵队的责任。在他看来,战局失利有多方面原因。我军在判断敌军主攻方向上出现了失误,给了张灵甫可乘之机。他利用这个错误,巧妙地选择侧翼突袭,最终突破了防线。
在这场战斗中,王必成指挥的第六师遭受了极其严重的伤亡。
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在两淮一带吃了败仗,被迫撤往山东境内。
从这一角度来看,张灵甫指挥的74师虽然首次给华东野战军主力造成了重大损失,但粟裕在苏中地区连续取得七场胜利,成功稳定了华野的军心。这些胜利不仅提振了士气,还为华东野战军积累了与国民党美式装备部队作战的重要经验。
接下来,,胡琏和张灵甫两人在对抗华东野战军时,谁的威胁更胜一筹。
【七月分兵后粟裕盯上胡琏】
在探讨南麻战役时,我们得先提到一个关键事件:华野在七月进行的一次重大军事调整——分兵行动。
1947年5月,华东野战军经过激烈战斗,成功歼灭了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74师。这次战役中,我军出动了9个主力纵队,共计27万余人,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。
不久后,国民党又调来了超过30个旅,总兵力约20多万人,再次向沂蒙山区发动进攻。他们四处搜寻华野的主力部队,想趁着华野在孟良崮战役后还在休整的时候,打一个措手不及。
粟裕将军很快收到指令,要求他率领部队对山东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牵制,以此减轻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进军的负担。
在深入研究了战场形势后,华东野战军领导层最终敲定了一个新方案:把整个部队拆分成三个独立的作战集群。
叶飞带领的第一纵队和陶勇指挥的第四纵队组成东线部队,负责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部署,支援他们向中原地区推进的行动。
同时,唐亮和陈士榘带领三支队伍组成了右路部队。
与此同时,陈毅和粟裕亲自指挥的四个主力纵队,外加一支特种部队,在鲁西南地区持续与国民党军主力周旋,牢牢拖住对方。
七月分兵方案的核心,就是要把华野的部队重新调配,针对具体战斗任务做出针对性部署。通过这种兵力调整,让各支队伍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的作战场景。
【南麻战役,激战胡琏的整编11师,成华野的滑铁卢】
南麻战役打响时,战局已经变得相当复杂,形势瞬息万变。
刘邓部队成功渡过黄河后,计划向鲁西南地区进军。与此同时,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四支队伍也准备就绪,双方将协同作战,从内外两侧对国民党军队形成包围之势。
解放军多个主力部队同时向国民党驻军发动了全面进攻。一纵、四纵、三纵、八纵和十纵这几支劲旅协同作战,对敌军阵地展开了强有力的打击。战士们奋勇向前,以雷霆之势向敌方防线发起冲击,战场上一片硝烟弥漫。
此时,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前线正面临华东野战军的强大攻势,形势十分危急。为应对这一局面,他们紧急调遣了七个师的兵力火速赶往徐州增援。
经过这次调整,鲁中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大幅缩减,现在只剩下胡琏指挥的十一师、黄百韬带领的二十五师,再加上另外两个整编师还在坚持作战。
华东野战军一听到这个消息,马上根据战局变化灵活改变了作战部署。
此时,粟裕大将的目光也投向了胡琏的整编11师,这支部队正驻守在南麻一带。
胡琏这位将领,被主席评价为“机敏似狐狸,勇猛如老虎”。他来自陕西华县,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完成了学业,与74师的张灵甫不仅是老乡,还是同班同学。
胡琏在北伐时期就以勇猛善战著称。全面抗战开始后,他被调到陈诚麾下的十八军,这支部队被称为"土木系"。在那里,他很快崭露头角,成为该军团的骨干将领之一。
在抗战期间,胡琏参与了不少重要战斗,尤其以湖北宜昌的石牌防御战最为人所熟知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国民党第十八军进行了重组,改称为11师。胡琏被任命为该师的中将指挥官。
那会儿整编11师的规模和装备水平跟张灵甫的74师差不多,都配备着全套美国造的武器。士兵都是从优选拔的,基层军官基本都是黄埔军校出来的,营长团长这些骨干也都是黄埔毕业的。
眼下在鲁中南地区,国民党把驻扎在此的七个师全都抽调到徐州增援,结果留在南麻的整编11师就成了独守一方的部队,没有其他部队策应。
华东野战军计划集结全部力量,将分散在陈粟指挥下的部队重新整合,全力攻打位于南麻一带的国民党整编11师。
整编11师作为国民党精锐部队中的王牌之一,倘若能在这一带将其彻底消灭,或许就能重现当年孟良崮战役的辉煌战绩,再次重创国民党最精锐的作战力量。
胡琏带领的整编11师,别看名义上是个师,实际上规模相当于一个军。这支部队来头不小,前身是国民党赫赫有名的第十八军。从淞沪会战开始,它就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力量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支部队还是陈诚发迹的老底子,作战能力相当强悍。
胡琏一到南麻,马上就让手下士兵在四周建起了不少防御设施,做事非常小心。
胡琏一声令下,超过三万名士兵在南麻四周建起了数千个相互呼应的碉堡群。
胡琏亲自到阵地督战,严令工兵挖掘战壕。他下达死命令:谁敢偷懒耍滑,就地枪决。就在修筑工事期间,一名工兵连长因怠工被当场处决。
这些碉楼彼此紧密相连,内部通道四通八达。一旦某个碉楼遭遇袭击,可以迅速从邻近碉楼调派人手和武器,形成互相支援的态势。外围还筑有多重坚固的防御工事,包括战壕和铁丝网等障碍物,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护体系。
11师的总部和主力部队第十一旅被安排在南麻的核心区域,当时杨伯涛担任十一旅的指挥官。同时,他命令18旅驻扎在南麻西侧约2公里外的高庄,负责周边地区的防御工作。
随后,他们安排118旅驻扎在吴家官庄的东北侧,与杨伯涛率领的十一旅和十八旅相互配合,形成了一个进可攻、退可守的战术布局。这样的部署几乎考虑到了所有可能的战场情况,显得十分周密。
周围密密麻麻分布着上千座相互呼应的碉堡群,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,让敌人难以突破。
华东野战军方面,粟裕将军集中了二纵、六纵、九纵三个主力部队,并抽调部分特种兵,组成突击力量直指整编11师。同时,他安排七纵和三个独立团担任阻击任务,负责拦截敌军增援。
1947年7月17日夜晚,随着粟裕将军下达作战指令,南麻战役正式展开。此时,交战双方早已完成兵力部署,战争一触即发。
接着,华东野战军派出三个主力部队,在炮兵部队的强大火力支援下,向南麻城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强攻。
【根据战场表现,胡琏的整编11师和74师谁更强?胡琏的运气比张要好,因为下雨了!】
华东野战军派出三个主力纵队围攻胡琏的整编11师,这与孟良崮战役的情况不太一样。在孟良崮战役中,粟裕动用了五个主力纵队和一个特种纵队,正面攻打张灵甫的整编74师,同时还安排了四个纵队负责阻击任务。
华东野战军为了歼灭国民党第74师,调动了几乎所有兵力,总计超过27万人。与此同时,山东沂蒙一带的民兵也积极支援,共同投入这场战斗。
在南麻战场,粟裕仅派出三支部队迎战胡琏,结果胡琏的第11师刚开战就几乎招架不住!
九纵的部队迅速拿下了永兴官庄,六纵则占领了凤凰山,随即向马头崮地区发起强攻。与此同时,韦国清指挥的二纵也顺利攻占达埠村,紧接着便调转方向,与六纵协同作战,共同向太平顶的主阵地发起进攻。
激战持续一整天,华野部队几乎撕开了整编11师在南麻附近构筑的所有防御阵地。
从这一点就能看出,整编11师在防御方面确实下了功夫,建了不少连环碉堡,但和整编74师一比,他们的抵抗力度还是差了点,没那么坚韧不拔。
在南麻核心区域的11师指挥部里,师长胡琏和参谋长杨伯涛正忙得团团转,形势相当危急,他们几乎快要撑不下去了。
胡琏在这关键时刻,又使出了他曾在石牌战役中用过的老办法——马上点上香火,向天祈祷,期盼上天能保佑他们渡过难关。
说来也巧,张灵甫的74师在孟良崮山上盼星星盼月亮等着的那场雨,偏偏在他们全军覆没后才姗姗来迟。而胡琏在南麻这边就幸运多了,老天爷特别照顾,没过多久就给他送来了及时雨。
暴雨倾盆而下,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不得不暂停攻势,这让已经快撑不住的国民党第11师得到了一丝喘息之机。
暴雨持续了整整一周,地面变得湿滑难行,山间溪流暴涨成河。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为了越过一道道湍急的洪水,行进速度大受影响,攻打南麻城11师的计划也因此被迫推迟。
尽管形势严峻,华野的攻势却丝毫没有减弱。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,胡琏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。在瓢泼大雨中,他毅然扛起机枪,率先发起了反击冲锋。
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华东野战军顶着大雨与胡连的第11师展开了多次正面交锋,双方你来我往,不断发起进攻和反击。到了7月21日晚上,黄百韬这位被称为"救火队长"的将领,带着整编25师紧急赶往南麻地区支援。
这次战斗和孟良崮那次不一样,黄百韬的25师可没留后手,他们拼了命地攻打华东野战军的外围防线。与此同时,被围困的胡琏听说救兵来了,马上和黄百韬的部队一里一外,对华野的阵地展开了两面夹击。
这场战斗中,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的指挥官成均,在与敌方25师增援部队的激烈交火中不幸负伤,伤势严重。
眼下,国民党增援部队正源源不断抵达战场。整编11师凭借精心构建的连环碉堡群和精良的武器装备,借助有利天时,在南麻城内死守不退。
华野部队和粟裕明白,眼下要彻底消灭整编11师难度很大,于是在21日下午,粟裕下达了各部队停止进攻、有序撤离的命令。
经过连续五天五夜的激战,南麻战役终于落下帷幕。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,国民党整编第11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伤亡人数超过9000人。
受恶劣气候影响,加上胡琏在南麻城外精心构筑的多重防御工事和密集火力网,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,伤亡人数接近孟良崮战役的水平。然而,与全歼74师的战果不同,这次他们未能彻底消灭整编11师。
【两淮战役和南麻战役哪次对华野影响更大?】
从这两场战斗的结果来看,华野部队在失去两淮中心城市后转移到山东地区,但他们在苏中取得的连续胜利,特别是粟裕指挥的七场漂亮仗,让整个部队的斗志依然高昂。
随后在孟良崮那场关键战役中,我军成功扭转了不利局面,这一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华东野战军的斗志,战士们重新燃起了必胜的信心。
南麻一战,天公不作美,战况惨烈,我军损失不小。原本计划一举歼灭胡琏的整编11师,结果事与愿违,演变成了一场拉锯战。这场仗打下来,华东野战军的士气受到了不小的打击。
从两次战斗的结果分析,在南麻这场仗里,胡琏率领的整编11师给华东野战军带来了更严重的困扰。
大家对此有何看法?如果有什么想法或建议,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。
